报告人简介:梁贯成教授是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健泰基金教授(数学教育),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2015年获世界杰出华人奖,2014年获国家教育部嘉许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3年度 费莱登特尔奖得主,2002年获 福布莱特奖。 香港大学数学系毕业,香港大学教育文凭(数学教育) 及教育硕士(教育测量与评估),伦敦大学哲学博士 (数学教育)。 指导毕业16位博士,目前指导6位博士生在读。 研究范围包括:数学教学及学习、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文化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等,就儒家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 多个重大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包括国际数学及科学趋势研究 (TIMSS) ,TIMSS录像研究 及 学习者视角研究(LPS)) 香港区首席研究员。 担任了多个国际著名学术论著和期刊的编委,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执行委员、世界银行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顾问。 现为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委员、香港科学馆顾问、中华国际数学建模委员会主席、文莱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及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报告内容简介:
在过去二十年,“国际数学及科学趋势研究”(TIMSS),“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 (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等国际教育成就比较研究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教育界及教育决策人士的关注。一些国家更基于这些研究的结果,在教育政策上作了重大的调整。决策人士和普罗大众一般比较感兴趣的是根据研究评分结果所作出的国家排名榜,而一些基于这些研究作出的教育决策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些研究的性质和目标。比较研究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资料,以洞悉仅仅在自己本土的教育制度研究中不能获得的信息,但这些研究也因其性质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而有其限制。本报告将基于国际教育成就比较研究的性质和研究方法,讨论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我们应如何运用这些研究的结果及如何避免误用研究数据。在阐释和解读研究结果时,不应过分强调国家排名,断言各背景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因果关系,或对老师的表现作出结论。我们应更加着重数据所显示的国家成绩趋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认知能力领域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报告强调在运用比较研究结果以制定教育政策时,应注意这些研究的性质及其限制,並应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对教与学的影响。
主持人:鲍建生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