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活动 > 党建工作
共同见证共和国的数学教育发展丨“数学教育学科史”宣讲团第一轮访谈顺利完成
2020-12-03 00:00:00

20201014日,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育学科史”宣讲团成立。10月下旬至11月,“数学教育学科史”宣讲团的四支师生志愿者队在于国妮、胡耀华、程靖、鲁小莉等老师的带领下,对见证共和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名家名师们开展了第一轮访谈。四位被采访的名师名家分别是唐瑞芬、邹一心、刘鸿坤、李士锜。访谈前,学生志愿者提前学习了数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初步了解了几位名师的经历事迹,完善了访谈方案和提纲,这使得访谈也更加深入和具体。这样一个研习、对话、感悟的过程,让同学们共同见证了这段辉煌历史,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强国梦和报国志。四支志愿者队回校后,分别撰写了访谈随想,摘录如下:

采访唐瑞芬老师随感

——2019级本科生王月华

  听闻唐老师年轻时是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非常漂亮,不禁在心中种下了期待的种子。踏进唐老师朴素的寓所,我一见到唐老师就想到了‘岁月总是格外厚待美人’这句话,虽然头发花白,但是唐老师身上经由岁月洗礼而显现出的老一辈数学家的气质,令同是数学人的我们感到很亲切。唐老师最初从事几何方面研究,赴美访学归来之后开始逐渐转向数学教育研究。唐老师英文功底非常好,她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当年写信邀请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来华讲学的一些往事,自己多次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经历,以及参与翻译或编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研究导引》等书籍的经历,这些都为数学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与国际化的视野。在采访中,她拿着一张张老照片给我们讲述她在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些过往,我仿佛透过照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数学人的治学热情和不畏艰难的勇气,也从唐老师身上感受到了老一辈数学家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包容、理解与期望。

唐瑞芬老师和师生志愿者

 

采访邹一心老师随感

——2019级本科生李娟

1027日下午,我们有幸前往上海一期数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参与人、《数学教学》办刊人邹一心老师家中进行采访。

因提前得知宣讲团要进行采访,邹老先生特意留出整个下午的时间,并为此次采访作出了充分细致的准备,他向我们全面介绍了自己早年艰苦的课改和办刊经历,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邹一心老先生谦和的学者风范令在场的每一位采访者都如沐春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数学学者严谨的学术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邹老先生在退休后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并产生大量的学术成果,也正是无数具有这种品质的数学研究者让我国在不断地进步中成长为数学大国。邹老先生在采访中一直谦虚地反复强调自身学术成果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但我们深知其为数学学科所作出的贡献。正是因为这些前辈的努力探索,才推动了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邹一心老师和师生志愿者

 

采访刘鸿坤老师随感

——2019级本科生胡思睿

  在和刘鸿坤老师交流之后,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句话用来形容他们那一代人是再贴切不过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不仅要在刻苦的环境下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肩负着振兴我国教育、拉齐我们与西方大国学术差距的使命。上世纪 80 年代,刘老师与上海的一批数学特级教师创办了“上海市数学业余学校”,聚集全市的数学优秀生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和竞赛。很多学生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同时,刘老师在访谈中也强调数学系这个团体非常优秀,一流的老师培养一流的学生,创造一流的成绩。聆听了华师大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后,我感受到了我们现在享受着如此强大的师资团队的不易。作为当代师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资源,时不我待,努力学习。而听了刘爷爷自己当年学习数学以及后来在数学教学上的经历,他给我们讲自己当年的学习资料匮乏,学习数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外语,以期获得更加前沿的学术,靠着投入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开创自己的学术道路,这也让我明白了学习数学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刘鸿坤老师和师生志愿者

 

采访李士锜老师随感

——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锦华

李士锜老师是华东师大第一批数学教育的硕士,师从张奠宙先生,那一届数学教育硕士只有4人。李老师强调做好学术研究,就得刻苦读书,读一手的文献,特别是好的期刊杂志论文。他说,以前的条件和现在没办法比,现在想看什么论文在网上一搜就找到了,但当时想看到一篇国外的前沿论文,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确实好了很多,但李老师给我们讲的他培养研究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捷径的,我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李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经历的华东师大数学教育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90年代,国内许多关于数学教育的研究还是思辨类型的,缺乏实证研究。李士锜等老一辈老师始终坚持除了思辨以外,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实证研究,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做中国的数学教育研究,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介绍了关于中国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之后,很多西方学者、国际数学教育领域的权威组织都邀请李老师作报告发言,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数学教育。

可能对李老师等老一辈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身上有一种属于中国学者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是要做好学问,发展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数学教育。

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到深深地自豪,这就是中国数学教育的力量。这些成就不是谁的功劳,而是一位位像李老师这样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花费数代人的时间、精力,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最后到底能不能做成,但他们凭借着心中的一腔热情与坚持,做出来了。

  我觉得老一辈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数学教育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李士锜老师和师生志愿者

 

在第一轮访谈中,同学们感悟良多,与此同时,同学们在党支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采访经历与感悟,让更多的同学从数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小视角,见证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达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后续我们将会访谈更多名师名家,同时也将结合历史资料整理访谈记录,编写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学科史,制作系列宣讲视频。我们期待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团队助力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精彩故事,能够经由宣讲团成员的讲述,引导广大师生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