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馆落成65年

郑英元

1

远眺数学馆

照片来源:学校档案馆,拍摄于1963/8/19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51年。

1. 第一年(1951-1952学年)数学系有五位老师(施孔成教授,徐春霆副教授和三位毕业分配来的助教),25位学生。教师办公室在校门口南面一幢两层小楼的二楼,一个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后来这幢楼划给附小, 现已被拆去了)。当时每一位入学的学生,都由代理系主任施孔成教授预约在办公室里进行一次面谈,谈话内容主要是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询问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学生上课在群贤堂(曾一度称为文史楼),宿舍在群策斋(后称第一学生宿舍,现在没有了)。

2. 第二年(1952-1953学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各系科人数剧增。中山北路校区(当时只有河东部分)已经容纳不下了。随即决定数理化三个系临时搬到原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大学)的西门堂(当时称为华东师大分部)进行教学。

这时数学系教师增加到21位(教授8位,副教授3位,讲师3位,助教7位),工友1位。学生有四个班级(本科一、二年级,专科一年级),人数约125位。数学系办公室在西门堂入口处左边的一个大房间(大约40平方米),房间内两面贴墻是书橱,其他地方散放着几张书桌。西门堂二楼是学生宿舍,一楼是教室以及厨房,饭厅。

2

西门堂(曾一度改称东风楼,据说现已恢复原来名称)

3

“东风楼”时期的大楼铭牌

3. 第三年(1953-1954学年)数学系从华东师大分部搬回中山北路校本部。这时数学系教师增加到26位(教授7位,副教授5位,讲师3位,助教11位),政工干部1位,工友1位,学生约350位左右(本科一、二、三年级,专科一、二年级,数学分析研究生班一年级)。数学系办公室在群贤堂后面三排平房的第3排最东面的两个大间。学生上课在现在的化学馆后面临时撘建的草房教室里,学生住宿在第2、3学生宿舍。

4

草房教室门口的照片

4. 第四年(1954-1955学年)数学馆落成了,数学系有了自己的家。

数学馆是1953年10月奠基,1954年2月落成,1954年夏天数学系搬进来了,大楼东面的两层楼是办公区,二楼是数学系教师办公室,一楼是外语系教师办公室。同时落成的还有化学馆。据说当时全国各大学数学系,只有我们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有一幢专用大楼(指数学系的教师办公室和数学系的学生教室在同一幢大楼)。

12

正在建设中的数学馆

5

1954年上半年数学系三年级学生教育实习回校在大桥上拍照留念,远处是尚未启用的数学馆

这一学年数学系学生上课都在数学馆,学生住在第5、6学生宿舍。

1955年暑期,数学系自己培养的首届四年制本科生毕业了,他们在数学馆门前摄影留念。同时毕业的还有两年制的数学分析研究生班和两年制的数学专科班。

6

第一届数学系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与老师合影(1955/7/16)

我们注意到,上述照片的数学馆门楣上有李锐夫先生书写的“数学馆”三个大字(在化学馆门楣上也有相应的字)。过去历届数学系毕业生都会在数学馆门前拍照留影。

5. 时间跳到1990年,毕业35年后的部分老学生又回到数学馆相聚,来看望老师,同样也在数学馆门前拍照留念,但注意到数学馆门楣上“数学馆”三个大字已经没有了。

7

1990年8月15日拍摄

6. 时间到了2014年,也就是数学馆落成60年,当年的年轻学生已进入耄耋之年,当年的老师大多驾鹤西去,数学系搬到闵行校区新的数学楼,但那些老学生们仍然怀念中山北路校区的数学馆。不管他(她)们来自北京,还是福建;定居在北美,还是定居在上海。当他(她)们回到母校时依然会执着地聚集到数学馆门前,虽然老师没了,但大楼还在;虽然门口有电子锁,不得入内,但还是要在门口留恋地张望、拍照。因为数学馆对他(她)们来说有着太多抹不去的记忆,这里是他(她)们心中的圣殿。

8

来自福建的林忠民和来自北京的陆佩英(2014/6/6)

9

来自北美的游若云和留在本校的张奠宙(2014/10/27)

7. 现在数学馆门口已经换了牌子。门口西墻上的建筑铭牌(它记录本大楼奠基和落成时间,设计和承建单位以及有关设计数据)没有了,但东墻上陈省身先生书写的“数学馆”铭牌还在。

10

陈省身先生书写的数学馆

11

现在的数学馆

(点击照片可显示原图)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