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建立于1951年。那时的前辈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进入了耄耋之年。老人容易怀旧,打开记忆闸门的开关无疑是老照片。曾记得,数学系的许多照片,一向放在老数学馆的一个小仓库里。 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形象资料毁于某次大扫除。现在,我们只能从个人手中进行收集。60年前的照片,所存无多,这里将先行收集到一些公布出来,放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按照惯例, 每届学生毕业时都要和老师们合影留念。幸运的是, 第一第二届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照都收齐了。这一组有三张。
照片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1955届毕业生与老师合影
(1955年7月16日)(照片由郑英元提供)
第一排老师从左起是:刘景德、王占瀛、曹锡华、程其襄、孙泽瀛、徐春霆、周彭年、林忠民(点击照片可显示更清晰大图)
原是这一届毕业的学生林忠民(1排右1)和郑英元已经提前一年(1954年)毕业并留校工作。
照片上的学生不到30人。 在今天看来, 这似乎太少了, 可是比起解放前的大学数学系, 每个年级往往只有两、三人,却已经很多了。 他(她)们在学校的时间是1951-1955年,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 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 国家着眼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建立师范大学,立即招收学生。师范生一向是免费的, 提供食宿和零用钱。饮水思源, 当知新中国师范教育起步之艰辛。
背景是1954年刚刚落成的数学馆。 建造的标准很高。承重采用高规格钢筋,使得教室里能够安装宽大的铁窗,光线充足,适合教学之用。其设计至今不觉过时。
照片2 华东师范大学首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毕业生与老师合影
(1955年7月8日)(照片由程其襄先生早先转交给张奠宙,点击照片可显示更清晰大图)
这是华东师大数学系于1953年招进来的第一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数学系要为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教学建设服务,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培养教师。 当时师范大学的基础课有四门, 分工如下:
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的程其襄,李锐夫) 高等代数 (北师大的张禾瑞)
高等几何 (华东师大 孙泽瀛) 初等数学研究 (北师大 傅种孙)
数学分析是四门基础课的重中之重,率先于1953年招收第一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学制两年。课程有程其襄的《数学分析选论》、《实变函数》,李锐夫的《复变函数》。孙泽瀛的《微分几何》,雷垣的《线性代数》。 四位教授均在座,从左至右分别是雷垣, 孙泽瀛、程其襄,李锐夫。
研究生班的学生有13人,他们毕业后的去向为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等校。
照片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第二届本科和研究生班毕业照
(1956年8月18日)(照片由唐瑞芬提供,点击照片可显示更清晰大图)
1952年入学的第二届数学系本科生,和1954年入学的第二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同在1956年毕业,遂有此联合毕业照片。第二届本科生明显地比第一届增加了许多。
这张照片, 保留了当时许多年轻教师的身影。第二排入座的老师从左起是:陈美廉、郑英元、刘景德、赖英华、曹锡华、徐春霆、钱端壮、孙泽瀛、程其襄、魏宗舒、郑锡兆、王鸿仁、郑启明、林忠民、乔理。 此外在第一排右边第一位是:王慧怡。第四排左边第一位是:朱金乐,第二位是叶丽蓉。
这一届毕业生后来留在数学系工作的有:研究生张奠宙(3排左9)和本科生周礼聪(1排左1)、吴珠卿(1排左5)、荣丽珍(1排左7)、张佩蓓(1排左13)、许明(1排左14)、唐瑞芬(3排左3)、 陈淑(3排左15)、陈信漪(4排左7)、俞俊善(4排左9)、王德玉(4排左10)、戴耀宗(4排左14)、陈兆钦(4排左15)、黄云鹏(5排左1)、钱寄生(5排左5)、柯寿仁(5排左6)、莊菊林(5排左7)、 何福昇(5排左13)。本届毕业生吕法川已经提前离开班级到校部工作。宋孝悌(3排左16)毕业后分配在校部机关工作。
下面简单介绍上述照片中的各位老师以及他们当时的风采。
孙泽瀛
| |
程其襄
| |
李锐夫
| |
雷垣
| |
曹锡华
| |
徐春霆
| |
魏宗舒
| |
钱端壮
| |
郑锡兆
| |
周彭年
| |
刘景德
| |
王占瀛
| |
林忠民
| |
陈美廉
| |
郑英元
| |
赖英华
| |
王鸿仁
| |
郑启明
| |
乔 理
| |
王慧怡
| |
朱金乐
| |
叶丽蓉
|
照片4 吴逸民先生20世纪50年代照片
(照片由吴先生亲属陈长华先生提供,点击右边照片可显示更清晰大图)
吴逸民先生191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2001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吴先生曾先后在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同济大学数学系来到华东师大数学系。1960年从华东师大数学系调往新成立的上海工学院任教, 后来这个学校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1994年又并入上海大学。吴先生为该校数学系教授。吴先生晚年曾对笔者说过:1951年,当时华东师大教务长刘佛年曾邀请朱公瑾(右面照片前右者)和我来华东师大任教,未果。 1952年,我调到华东师大,刘佛年对我表示欢迎,并说,终于把你请来了。
朱公瑾(1902-1961)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得德国格廷根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光华大学、大同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光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建国后, 历任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兼任教授。他是中国数学学会创建人之一。
前排左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福山教授(1907-1993)。他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物理系。在朱公瑾的影响下,王福山于1929年到德国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理论物理,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回国。相继在上海的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教授物理学。1948年开始担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同济大学来到复旦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
后排左的这位先生,目前不知是谁,盼识者告之。
照片5 杭州函授,课余在景区的留影
(照片由刘景德老师提供,点击照片可显示更清晰大图)
从左起是:刘景德、孙泽瀛、余元希、潘曾挺、李汉佩、林忠民。
[照片上余元希后面那位男同志不知道是谁]
当时孙泽瀛是系主任,余元希是系里函授工作的负责人。其他各位是来杭州上课的老师。
其中余元希(1915-1989)于1953年从上海中学调入华东师大数学系工作,从事数学教育研究。余先生于1981年由数学系调往本校的教育科学学院。
潘曾挺是1954年数学系数学专修科毕业,留在系里担任助教工作,1958年调往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工作。
李汉佩是1952年从同济大学数学系调整到华东师大数学系代数教研室担任讲师、副教授等职。李先生现已90高龄。
下面依次是余元希、潘曾挺、李汉佩当年照片。
1956年一村中楼落成,单身教工有了新宿舍。中楼415室原先由郑英元和林忠民合住,张奠宙毕业后也加入进来。(照片由郑英元提供)
郑英元和张奠宙在中楼415室留影
郑英元和林忠民当时是同乡、同学、同教研组
(照片是郑英元提供)
在群贤堂(文史楼)右前方路上留影
在桥上留影
[这座桥,在现在文科大楼北面,原先是木桥并油漆成红色,我们称它为红桥,现在已经改建为水泥桥了]
这里展示的是第一届(1953-1955)和第二届(1954-1956)数学分析研究生班毕业照片。华东师大数学系自己培养第一届(1951-1955)和第二届(1952-1956)四年制大学生的毕业照片,其实在1953年数学系还毕业了三位大学生, 她们是王慧怡、朱金乐和杨慧楠,她们前两年在圣约翰大学读书,1952年院系调整来的华东师大。其中王、朱两位已经介绍过了,杨是第二张照片中前面三位女生中当中那位。
在1956年毕业生中,好些毕业后留在华东师大数学系工作。如研究生中的张奠宙,大学生中的唐瑞芬、陈信漪、何福昇、吴珠卿、陈淑、黄云鹏等等。
我原想介绍最初两届的专修科的毕业照片,即第一届(1952-1954)和第二届(1953-1955)。但没有收集到。还有几位早期老师的照片也缺少,如施孔成(1895-1960)先生、陆慧英先生的照片。
饮水思源, 我们应当珍视过去的历史。寻求老照片,是我们记忆历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冀望大家同心协力,把过去岁月的光影留住,为华东师大数学系的后来者,留下一些可视的历史风貌。
注:本文完成初稿后,得到张奠宙先生修改补充,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