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在二战前的1935年于布鲁塞尔举办一次世博会,这也是二战之前在欧洲举办的最后一次综合性世博会。隔了23年以后,比利时又在布鲁塞尔举办世博会, 这是二战以后的第一次世博会。也就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夹在这两次布鲁塞尔世博会之间。由此,不难看到这两次世博会都有一些战争与和平的印记。
1. 先说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它的正式名称是“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主题是:通过竞争获得和平。参观者达到2000万人。有35个国家参展。 1935年4月27日开幕,当年11月6日闭幕,前后共150天。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会徽是一个肩负地图的人,造型比较写实,它显示出不同民族的参展国对和平的共同期望, 这也是第一次将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到与科技同等重要地位的世博会。下面图1是当时比利时为这届世博会发行的纪念邮票。
图1:左起:刚果宫,布鲁塞尔宫,昔日的布鲁塞尔宫,大比利时宫(比利时,1939)
(注:本文中图号后面圆括号内的数字是邮票发行年份)
2. 1935年世博会主题的命运 1933年希特勒(图2)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 到1935年3月,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使整个欧洲笼罩战争阴云之下。为此,一股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蔓延, 人们呼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布鲁塞尔世博会主办方期望通过世博会这个平台开展技术竞争,经济竞争,来取代军备竞赛,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 从而提出“通过竞争获得和平”的主题。但事与愿违,在那届世博会上各列强相互炫耀国力,结果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无法通过交流来消除列强之间经济技术的不平衡, 更不能解决因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而引发的贸易争端和政治纷争。因此,盛会之后,鸿沟依旧。结果4年不到,希特勒德国先后占领了奥地利(1938年3月)、 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波兰(1939年9月),1940年4月,开始攻占了丹麦、挪威和瑞典。5月攻占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月13日,德军开始大举入侵法国。 6月22日,法国被迫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这时希特勒己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附属国。 于是开始把战争推向苏联,企图占领俄国,以便称霸欧洲。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和平的期望成为泡影。当然, 最终在1945年是以德、日、意三国为中心的轴心国失败而告终。但全世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世界经济受到全面的打击,二战后十几年才逐步得以恢复。 一直到1958年才在布鲁塞尔举办新的一届世界博览会。
图2:前德意志帝国邮票, 左边是希特勒,右边是纳粹标志(1934)
3. 再说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这届世博会是1958年4月17日开幕。10月19日闭幕,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参观人次超过4000万。 主 题是“科学、文明和人性”。
本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工程师沃特金(A.Waterkein)设计的原子球(Atomium Pavilion)。 这个设计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创意形式都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热点。原子球(图3)由9个巨大内空的金属球体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 各球之间由26米长,直径3米的空心钢管连接。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这正是放大1650亿倍的α铁的正方体结构。9个圆球加上钢架结构总重量为2200吨, 最高球顶达102米。球面采用了5800块三角弧形铝合金焊接而成。这9个球体寓意当时欧共体拥有9个成员国,也寓意比利时国内有9个省。 因此原子球标志着比利时国家和西欧各国团结与联合。图4与图5分别是比利时和古巴发行的以原子球为主图的纪念邮票。 “原子球”的设计方案源于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基础是分子、原子、中子等无限小又极为重要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其缺乏了解,感到它们神秘莫测。所以, 原子球是一座能向人们显示这些无限小的东西的建筑。同时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 即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当然原子球建筑不仅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建筑结构,也把现代建筑美学基础的纯几何形态的原则, 运用到现代空间概念的形象设计之中。同时,原子球也是比利时冶金工业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原子球中间有一部当时欧洲最高速的电梯。 仅23秒便可把22人送到92米的顶层圆球。顶层圆球专供游客观赏风景,四周有六面有机玻璃的大窗,并设有多架望远镜,250人可以同时从高处鸟瞰布鲁塞尔的优美景色。 此外,还有可供140人就餐的饭店和纪念品商亭。参观“顶层”后,可改乘自动梯到其它圆球。在世博会会期,原子球内展览国际核能技术, 其中有不同的核反应堆模型(图6),和一艘3万吨核动力船的模型(图7)。并强调核能的和平利用。在世博会以后,这届世博会的其他场馆都拆除了, 唯独留下原子球建筑。现在原子球不仅是1958年世博会的标志,也是比利时国家形象的标志。
图3:原子球(中国邮资明信片,2009)
图4:比利时发行的世博会纪念邮票(1958)
图5:古巴(2000)
图6:比利时核反应堆(1961)
图7:法国核动力潜艇(1960)
本届世博会的徽标——“世博星”(见图8中各枚邮票或者下面图9和图14),它的特点是将数字、图形与现实象形结合起来。其主体是一个不规则的五星, 五星中央是布鲁塞尔市政大厅。在右上方,五星触角之间,为地球的造型,右下方“58”代表举办世博会的年份。画面上, 五角星以其向外发散的触角与微微俯冲的姿势使主体建筑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而越发突出,象征着1958年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布鲁塞尔,聚焦于这届世界性的盛会。 同时,5条发散的射线象征着五大洲。
图8是比利时发行的世博会纪念邮票及开幕日纪念邮戳,邮票主要展示主办方建设的一些场馆。
左起:世博会的荷比卢门、土木工程馆、比属刚果卢旺达布隆迪馆
左起:比利时馆、电信馆
图8:比利时(1958)
由于本届世博会是战后第一次世博会,各国对参展非常重视,竭尽全力在这个创意舞台上争奇斗艳,各国设计建造的展馆建筑千姿百态,五花八门, 无不令参观者兴奋不已。其中美国、苏联和法国展馆最受关注。
美国馆(图9)是一个直径104米,柱高22米,透明圆柱形建筑。外部立柱与金黄色的网状结构交织,视觉上象一个火药桶或一座棚架,结构本身很吸引人。 根据美国设计师介绍:该建筑是按照自行车轮的原理建造,采用圆形双层悬索结构,中间是一圆形的箍,以便拉住向四周辐射的悬索。自然光从轮轴(园箍)处投射下来, 照亮了位于展馆正中的圆形喷水池,水池的周围保留着原来的自然树木。水光呼应,效果十分理想。
图9:美国为布鲁塞尔世博会发行的纪念邮票及首日封
苏联馆(图10)是一座占地面积达22000平方米的巨大的平行管子建筑,长度为175米,宽度72米,高度22米。墙面和天花板都采用的玻璃。中心展馆是一座三层建筑, 宽度有48米。为了便于会后拆除,其建筑特点是没有基础,建筑悬挂在16座高塔上。支撑物以金属管子组合排列,并与金属桁架和钢索结合,设计非常新颖独特。 苏联展馆内展出了令本届世博会最轰动的展品:1957年10月上天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图11)。航天的成功不仅标志苏联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 该馆还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的模型和一艘核动力破冰船的模型(图12)。
图10(左):布鲁塞尔世博会苏联馆(苏联,1958) 图11(右):纪念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苏联,1957)
图12: 苏联邮票(左):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的地面建筑(1956);(右): 核动力破冰船(1958)
法国馆(图13)的结构是一座巨大的钢质三角帆建筑,三角帆的顶端是法国国旗。整个展馆的金属网络、固定接头装置、附属支撑都固定在建筑外部, 整个结构重量都集中在惟一的受力点,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墙壁基本是悬空的。建筑物内部留出了宽广的展区,这对于设计和布展十分有利。 其建筑中大胆的创意和不寻常的工程技术是杰出领先的。
图13:法国(1958)
此外,巴拿马共和国为这次世博会发行的纪念小型张中还出现其他一些国家的场馆(图14)。
图14:从左上到右下各枚邮票依次是:巴西馆、阿根廷馆、委内瑞拉馆、英国馆、梵蒂冈馆、美国馆和比利时馆(巴拿马小型张,1958)
联合国的许多机构也积极参与本届世博会。为此,比利时发行了一套(16枚)联合国机构为主图的世博会纪念邮票(图15是其中的3枚)。 而联合国也在联合国馆开馆日(即开幕日)刻制了纪念邮戳(图16)。
图15:左起:联合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比利时,1958)
图16:联合国为本届世博会刻制的纪念邮戳(1958)
50年后的2008年比利时发行了一枚包含5枚邮票的小型张(图17)以纪念50年前的世博盛会,展现当年的风采。
图17:比利时(2008)
(点击有蓝框的照片可以显示更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