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桥·太阳桥·摇篮桥·创新桥

赞赏在评弹传承中苏州还有另一类“桥”

邹一心

苏州的桥多姿多彩,小桥流水,誉满江南。经编成弹词后,更是名声鹊起。其实,除了实体桥,还有文化桥,前者供人行走观赏,后者担负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虽前者具体,后者抽象,但它却又实实在在、时时刻刻、无所不在。上海听众为何常成群结伴,走苏州的路,过苏州的桥,络绎不绝,乐此不疲?正是被苏州下列无形胜有形的“桥”所吸引。

历史桥—传承需“尊师”

尊师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美德。例如近期曾分别举办大型纪念专场演出,这是对徐丽仙、徐云志、曹汉昌、魏含英等前辈艺术家的弘扬,是极大的尊师;又如,凡青年专场演出时,都有其师登台点评,……。管中窥豹,尊师可见一斑。其中尊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太阳桥—传承需“扶青”

自古云:“得青年者,得天下”。为此,苏州评弹团设计了独具匠心的搭桥扶青。例如优秀双档陈燕雯与陶莺云,前者由下手转为上手,后者由“群艺班”转为“评弹班”,已获成功转型;又如苏州团庆60周年青年专场演出中的蔡玉良、谢天石、袁新华等,中篇《老子·折子·孝子》演出中的尹麒麟、杨依云、吴嘉雯等,都崭露头角;再如中篇《雷雨》的演出阵容已获中青年成功交接;……。所有这些,除演员的自身努力外,应归功于搭桥扶青。

摇篮桥—传承需“育苗”

当前,活跃在第一线的演员,绝大多数毕业于评校。足见该校地位的举足轻重。现在,正值体制改革。借助“团、校联合”的优势,必有助于学员的“根正苗红”,并教学相长。

创新桥——传承需“双出”

所谓创新,就是不吃剩馍,并远离和尚念经。由传承而创新,由创新而“双出”一出人出书。例如,有曾久演不衰的中篇《大脚皇后》,有近期演出使人眼睛一亮的“吴静作品专场”;有普及版微型评话进入中小学及电视节目,有老少皆爱的中篇《雷雨》进入诸多高校,……,其中都体现了“双出”。当然,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大手笔固然重要,但“点滴”渗透更为经常。例如,将传统书逐步“点滴”整合,新书目逐步“点滴”编演,点点滴滴,可传星火燎原。

最后应提出:能到苏州“高享受、低票价”听书,要特别感谢如孙惕、金丽生、盛小云、袁小良、周明华、王池良等等造桥功臣,并包括难能可贵的苏州《评弹之友》主编、志愿者王公启先生,现今他已85岁高龄,还在积极宣传评弹。他们为评弹的传承与发展,大声疾呼,功不可没。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