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崇明劳动

郑廷沂

1960年秋,数学系58级同学奔赴崇明岛围垦筑堤,为建设、开发崇明贡献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六十年代初期,崇明还是比较落后的,交通不发达,条件也是比较艰苦的。当时,我们大学生参加劳动,生活条件更不用说了。 我们住的是“滚地龙”,就是在堤内干凅的泥地上铺一层稻草,四周围上竹竿、芦苇,搭建成茅草屋,就是栖息之地了。 晴天还勉强过去,刮风时茅草屋内凉飕飕的,摇摇欲坠。下雨就别谈了,滴水不断,窝在滚地龙内的被子也都是潮的。 吃的也别想奢求,但愿能充饥就心满意足。两个星期的崇明劳动结束了,我们在码头候船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离开船还有一段时间,当时正值晚饭时间,同学们都已饥肠辘辘,大家都在消磨时间。有几位同学到码头饭店里吃饭, 当带队的党总支书记听到汇报后,大发雷霆,把同学集中起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传为笑谈。

我们在崇明一天到晚就是同海水、芦苇、烂泥打交道。劳动就是挖泥、割芦苇等。但每天从住地到劳动地方的路途是最最艰苦的。 出工、收工必经之路需淌过很长一段海水路,水深过小腿、膝盖,地底是湿滑的泥浆,行走时有时脚都很难从泥浆中拔出, 每天往返一次就要用去两个小时的时间。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每天清晨六点多穿好衣服就要套上冰冷冰冷的潮湿鞋袜, 这种味道可想而知。当时的大学生听党的话,艰苦朴素,刻苦耐劳,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党指向那里就奔向那里。

在崇明劳动时最使同学感动的是校党委书记常溪萍同志亲自到同学劳动的地方和居住的地方嘘寒问暖,柱着竹竿和同学一起走在海水烂泥中。 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们每一个同学,至今还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是我们的楷模,常书记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郑廷沂是数学系1958级校友。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