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56级五四班的同窗情谊

薛国良 金家锋

一、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员

1. 华东师范大学与大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创建于1924年的上海私立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最初的校址(现中北校区)就是大夏大学原校址。在旧上海的私立大学中,大夏大学是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见下图)。

1

解放后,大夏大学在欧元怀校长领导下,继续兢兢业业、自强不息、成绩显著,著名数学家胡和生就是大夏大学数理系1950年的毕业生(下图是胡和生院士在大夏大学的毕业证书)。

2

胡和生和谷超豪伉俪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俩都是从复旦大学子彬院走出来的数学大师(见下图)。

3

2.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解放后,国家计划对全国高等学校在1952年6月到9月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把解放前效仿英、美式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对上海私立大夏大学的调整,提前在1951年就开始了。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大夏大学的“思群堂”(见下图左侧建筑)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4

1951年11月30日任命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教授兼任校长(见下图),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5

3. 拓展河西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立即制定发展规划,向丽娃河西部拓展空间,高速发展。下图是195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河西理科教学园区”。

6

4. 向现代科学进军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宣布了“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配合,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同时周总理在会议上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号召在职青年报考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周总理号召,制定发展规划,大力扩大招生人数,建造学生宿舍等。下图是1956年刚刚新建在丽娃河夏雨岛畔的学生宿舍。

7

数学系1956年新招生216名,而当年,新宿舍楼未能及时交付使用,学校只得在《解放日报》刊登 “华东师范大学新生报到日期因故延期一周” 的通知。使某些没能看到“通知”的新生提前到校,我班来自福建农村的新生叶介英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这段故事(详见下节)。

5.一位来自农村的新生提前报到的故事

(本段文字摘自华东师大数学系叶介英同学回忆录)

我来自福建农村。想起1956年进华师大初期的一些场景,总是感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正如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八月的一天,艳阳高照,一份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使得乡亲们奔走相告,其中写道“亲爱的新同学: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的时候,您被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了!”

家里千方百计,亲友们鼎力相助,好不容易凑够了上学的路费。那时鹰厦铁路正在修筑,老师只能把我们要去上海、南京各大学的新生组织起来,租用了一辆货运车,在两位义务“领队”(已在上海,南京上学的校友)的带领下,经过两天的颠簸,到达江西的鹰潭,转乘火车,到达杭州。此时才从《解放日报》上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新生报到日期因故延期一周”的通知。

从未出过远门的我,突然间感到手足无措,进退两难,不知到学校后是否有人接待?幸亏“领队”大哥告诉我“学校肯定会安排接待,放心吧!”我才登上杭州到上海的列车,顺利到达学校,受到了迎新的老同学热情接待。

我们早到的新生被安排在文史楼内临时改成宿舍的教室里暂住,就在这里我认识了薛国良(下图中)和范顺行(下图左)两位同学,我们三人在文史楼前的合影留念。

9

我从福建农村出来,初到上海,人地生疏,又听不懂上海话,真有“两眼一抹黑”的感觉。幸好有薛国良这位热心老大哥的指引和照顾,使我较快地适应了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在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薛国良问“明天领你们到上海去白相,好吗?” ,我没有听懂他问话的意思,不知如何回答。等问清楚“白相”的含意之后,我们当然乐意。次日,薛国良带领我们到中山公园、静安寺、南京路外滩和西郊动物园去逛了一圈,把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都乘坐了一遍,真大开眼界!

二、进校时的“时代特征”

许多人把1956年称为知识分子的春天。在这个鲜花烂漫的春天里,人们心情舒畅,许多知识分子焕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全国也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一位华师大高年级的同学对56级新生介绍说“1956年的春天,的确是来得特别早,但是这个春天是“冬天”刚刚过去的春天,你们56级同学真是好幸福,一进大学就遇到了春天,真是非常羡慕你们。”

对我们新生来说,也都感觉到1956年充满着蓬勃的春天气息

1.新中国的第一批中学毕业生

56级新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1950—1956)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后,我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奋发图强,互帮互学;在课外活动中,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精神上具有轻松愉快的、心情舒畅的、自由自在的、热情洋溢的、真心实意的、透明的思想感情。

叶介英同学的回忆录里记录的一件事情很具有那个年代的特征。本文将其内容简述如下:

1957年的冬天,数学系56级同学参加在地理馆后面小河挖河泥的劳动,天气非常冷,大家穿着套鞋还感到脚很冷。此时有一处挖泥位置需要再下挖一層,有个同学竟然把套鞋脱下来,赤裸裸的双脚下到河底。作者看到很受感动,自以为是地推测他必定是贫下中农的子弟,铭记在心。在毕业六十年之后一次老同学的“绍兴之旅”时,才发现这位同学原来是解放前绍兴镇镇长的儿子—金家锋。作者知道后,感叹不已,深感遗憾和惭愧。回忆六十年前金家锋在班里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同学,积极争取入党。为了弥补自己无知的惭愧,专门为金家锋制做了一张在六十年前的照片,让同窗好友看一看金家锋当年的风采,也让全校的校友看一看华师大1956年的大学生风采!(见下图)。金家锋另有回忆录《我的大学》,不久将在校园网发表,有此事的记录。

10

2.1956年开始试行“五级记分+口试”

我们这一届的实际情况是:在1956年和1957年两个学年中,仅仅在1956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过一次考试,考试课目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共四门课程,其中只有高等代数采用了口试,这是5607级校友在学生时代经历的唯一的一次口试,大家一定记忆犹新,现在有可能把口试题目背得出来。

高等代数的讲课教师是李汉佩老师,是大家最敬爱的老师。作者写到这里,真是无巧不成书,手机的“同窗群”发来微信:“今天(2021.7.31.)是李汉佩老师第99个生日 (1923.7.31) ”。看到后,感到喜出望外,立即回复“祝敬爱的李汉佩老师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明年的今天,作者一定在网上向李汉佩老师发第100个生日的贺信,又一次对“春天”的美好回忆打上了一个记忆的烙印。

3.1956年开始试行“学生自治”

1956年,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效仿苏联的管理模式,实施了“学生自治”。具体分三条线来实施:设立班长制度;党总支+团总支;校系学生会。

(1)班长制度

学校在新生录取后进行分班级,在每一个班级中挑选一名新生,让他提前报到,参加学校的迎新工作和开学后的班级工作。为了让该新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向该新生颁发由校长签名的“任命书”,与录取通知书一起邮寄给该新生,让他提前报到,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班长的任务是在系办公室的领导下完成有关的“教学行政事务”和有关的“生活后勤保障”工作。

以班长为首的工作班子还包括:副班长负责生活后勤;每一门课设立一位课代表,负责与任课教师联系,负责收发课外作业的习题本。

(2)“党总支+团总支”负责政治思想工作

数学系党总支在每一个班级设立一个联络员,我们班的联络员是吕法川老师,指导班级的团支部和党员开展工作。

1957年下半年开始,56级成立党支部,徐振寰老师是政治辅导员和党支书,领导和管理全年级。

回忆当年我班的情况:叶介英—就是提前报到的同学,党总支根据叶介英的条件,请他代表56074班参加“迎新工作组”,参与有关“政治思想”方面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3)校系学生会工作班子

每个班级的学生会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分别设班主席、副班主席、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等。

华东师范大学在1956学年适应了“向科学进军”的大环境,试行了“教学活动严格管理、课外活动自由支配、集体活动报名参加”的管理模式,创造了一种严格、宽松、独立、自在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非常显著,其中,校系学生会起了很大的作用,报名参加课外活动的项目很多。我们班当年的班主席叶介英生前有一段回忆:

“我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平日里,班级经常组织同学唱歌、跳集体舞;每隔一两个星期,班里可以轮到一次机会,在校内借船、划船。想参加的同学分成两批或三批,十来个人一批上船,其余的暂时在岸边观看或聊天。同学们划着两条船,漂流在丽娃河中,穿梭在大桥下面,环绕在夏雨岛周围,时而自由自在地游荡,时而紧张激烈的比赛,无比欢乐,非常尽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只要听到‘当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我们的思绪都会飞回到丽娃河畔。”

下面是当年在丽娃河划船的情景。

11

4.数学系56级的“班级重组”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56年招收新生216名,编成六个班级,班级代码分别是56071,56072,56073,56074,56075,56076。我们四班、五班的代码是56074、56075。其中四班35位同学,学号从5607401到5607435,学号的最后两位数从01到26是男生,从27到35是女生。

据四班的班主席叶介英回忆,四班35位同学来自华东五省一市,其中山东1人,安徽1人,江苏11人,浙江6人,福建10人,上海6人。

自从周总理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和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向科学进军之后,全国的科研机构都纷纷响应,人才奇缺,不断地从未毕业的在校大学生中抽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则首当其冲。

仅四班、五班被抽调的同学就有15人之多,去搞导弹,航天,计算机等。他们分别是:陈锡铨、马炜、张成栋、苏敏发、汤善同、俞钟铭、黄瑞华、顾鼎铭、顾玉刚、刘福元、刘学贞、瞿兆荣、薛国良、孙尧年、沈月仙。

到了1958年之后,由于被抽调人员太多,数学系便对六个班级进行“班级重组”:

一班和二班合称为“红旗连”;三班和六班合称为“先锋连”;五班和四班合称为“五四连”。但同学们更习惯把重组后的三个“连”分别称作“红旗班”、“先锋班”、“五四班”。

5.形势风云突变

作为历史,1956学年结束时发生的故事是不能不讲的。1956学年结束之前,学校宣布停课准备期终考试。数学系56级的考试科目除四门专业课外,增加了一门《联共布党史》,有些同学为了争取好成绩,集中精力复习《联共布党史》,有些同学几乎把《联共布党史》背出来,满怀希望取得好成绩,学校突然又宣布停止期终考试(令这些同学很不高兴),并宣布不放暑假,集中搞政治学习运动,由团支部书记主持班级工作。不久,学校宣布“不设班长”。

我门四班是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蹲点的班级,所以政治学习运动的成绩显著。

1957年9月,新的学年正式开始,教学活动恢复正常,但“政治学习运动”没有结束。

这使我们想起刚入学时,高年级同学羡慕我们一进大学就遇上了“春天”,遗憾的是,1956年的春天是“冬天”刚刚过去的“春天”,来得快也去得快。

三、“五四班”留校同学对校友的奉献

由于作者1958年就离开母校,受到认知度的限制,所以只能就自己所在班级(五四班)的实况,向母校的校友们作简单的汇报和介绍。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 创建“同窗校友会”

(1)五四班简介:

12

五四班全班同学的集体照

第一排左起:陈月珍 马玮 尹克锦 宋希平 朱文娟 陈九华 傅澄珠 谢淑贞 陈金霞 殷梅芬 李陕曾 王华芬 曹舜瑶 胡之琤

第二排左起:王兆志 杨庆中 金家锋 杨选贤 汤善同 陈信漪 郑启明 徐振寰 余元希 张奠宙 李汉佩 董纯飞 锡铨爸 陈锡铨 鲍修德 翁秋祥 宋宝琪 朱士宏

第三排左起:潘用紫 沈克精 林大玉 刘福元 陈良国 殷自勉 范顺行 周金润 叶介英 杨枝凤 陈庆祺 马尚宏 倪育坤 刘学贞 张逸 张志湘 毛羽辉 顾玉刚 周明路

第四排左起:袁震东 潘永庆 丁滋生 陆荣泉 张成栋 徐钧涛 吴卓荣 王敦珊 周鹤翔 阮荣耀 俞钟铭 李维昌 石光国 诸竞江 郭祝强 何金勇 胡巨光 俞书兴 杨观恒 钟肇和

其中第二排:陈信漪 郑启明 徐振寰 余元希 张奠宙 李汉佩 董纯飞等是老师。

(2)五四班留校同学的概况

当年五四班毕业的总人数有63人,数学系在毕业分配时,除完成国家分配任务外,在满足上海地区(复旦、化工等院校)的需求后,将7位毕业生留在系里,工作到退休。他们分别是:袁震东、阮荣耀、徐钧涛、杨庆中、毛羽辉(下图后排左起)、陈月珍、胡之琤(下图前排左起)。

下图是五四班留校同学在校庆40周年之际与同窗好友陈锡铨(下图中排)在丽虹桥的合影留念。

13

(3)陈锡铨校友书写《同窗》刊头

陈锡铨是5607级校友毕业后,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同窗好友,深受大家的尊敬。在参加校庆40周年之际,“同窗校友会”会长袁震东教授请他为校友会刊物《同窗》书写刊头(见下图)。

14

(4)陈锡铨和马尚宏参观地理馆333教室

陈锡铨校友每当回母校时都要去地理馆看一看333教室,因为地理馆333教室给5607级校友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下图右是陈锡铨(中)参观时拍摄的留念照片,陪同参观的是徐钧涛(左)和马尚宏(右)。(下图左是地理馆的老照片)

15

(5)“同窗校友会”的成立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高校同学的朋友圈中,从1966年下半年到1985年上半年,一般是没有“聚会”概念的,但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56级毕业的校友,在1985年前早就开始搞“串门活动”了。这是因为1956年的同窗情谊是铭刻在心的,加上7位留校同学既有凝聚力,又是热心人,在聚会条件上是配套成龙的:有大教授做同窗校友会的会长,有老党员的凝聚力,有进大学就是热心人的老同学,他们积极组织聚会,热情招待大家,慢慢就把“串门活动”发展成为“走亲戚式的聚会活动”(以后将在《同窗情谊》续集四中印发),再发展到在饭店搞聚会活动。后来,为了方便大家相互联系,增强凝聚力,便正式成立了“同窗校友会”,袁震东教授任会长。

我们之中毛羽辉教授是最早使用电脑的,负责与大家联系,印发聚会通知,印发通讯录,聚会时拍照留念等,功不可没,使校友们的聚会活动继往开来、源源不断。参加聚会的校友纷纷表示:聚会是加油站,在延年益寿的道路上,参加一次,加一次油。

下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毛羽辉教授在聚会后,因错删了相机内的合照,为大家补做的集体照。(注:1991年2月Photoshop 2.0 刚刚发行,所以毛羽辉被我们称为PS大师)

16

(6)“同窗校友会”为校友所做的实事

同窗校友会成立后,在聚会时,大家从谈家常开始,回忆当年的往事;交流工作调动;交流职称晋升;帮助子女报考大学;帮助教学业务的提升等。例如有一个很成功的实例:一位分配到内蒙的5607级校友,在内蒙高校开始大发展,有些课程全校无一人能开时,他立即向母校数学系的56级“同窗校友会”联系,由毛羽輝教授向他提供了教材和方法,鼓励他积极承担。现在该校友已是该高校的校级著名人物,令同窗校友们羡慕不已。

又如,分到贵州平坝的诸竞江同学当上了平坝中学校长后,就选送老师到母校进修,大大提高了师资水平,使平坝中学成为当地知名学校,这些都是留校同学大力帮助的结果。

2. 举办毕业三十年聚会

同窗校友会举办5607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活动,下图是5607五四班集体照(年级照片和其他班级的照片另发):

17

前排左起:胡之琤 陈月珍, 王华芬 陈九华 许明 陈美廉 李陕曾 朱文娟 孙尧年 宋希平 沈月仙

二排左起:杨选贤 叶谋堂 毛羽辉 陈良国 阮荣耀 杨枝凤 殷自勉 叶介英 倪育坤 沈克精 石光国

后排左起:潘永庆 周明路 丁滋生 苏敏发 薛国良 瞿兆荣 张志湘 王敦珊 张逸 金家锋 袁震东 杨庆中 徐钧涛

3.创办《同窗》刊物和《校友通讯录》

(1)“同窗校友会”会长袁震东教授在“进校60周年”聚会时的一段讲话: 1991年我们创办了《同窗》这个刊物,报道母校的动态,报道同学们的工作生活,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和同学动态,共出了18期,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数学系,甚至华东师大毕业班中少有的。

(2)我们编印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60届毕业同学通讯录》,这个通讯录经过多次校正和更新,如今的版本(2020五四版)中失联的同学数比较少,可见我班同窗情谊至深(笔者所在的无锡辅仁56届高中毕业生,失联人数占总数的34%)。

这《同窗》和《通讯录》两项工作毛羽辉教授作了许多贡献。下图是《同窗》的样张:

18

4.组织校友搞旅游活动

(1)组织“松江一日游”(见续集一,转载毛羽辉原创《松江一日游》手机微信版)。

(2)组织“515小聚”(见续集二,转载毛羽辉原创《515小聚》手机微信版)。

(3)组织“绍兴三日游”(见续集三)

5. 关心同窗好友的生老病死

例如,阮荣耀等组织同窗校友会关心俞钟铭同学。

(1)俞钟铭同学和大家在一起参加活动

下图右边中央位置举杯的是俞钟铭。

19

(2)同窗好友去敬老院探望俞钟铭同学

20

21

(3)许多同窗好友都到龙华殡仪馆参加了俞钟铭同学的追悼会。

6. 同窗姐妹情

陈月珍同学(下图左)是原四班的上海学生,她一进校,就把上海青年在解放后党培养起来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带到了班级,在胡之琤(下图右)等同班党员的凝聚作用下,很快就把来自五省一市的全班同学团结起来,大家轻松愉快、步调一致,使得管理非常轻松,真正地融入了“春天”般的大环境。俗话说“第一印象是烙印”,所以,尽管后来学习环境变化较大,但是第一印象的同窗情谊是始终不变的。

陈月珍同学的“热心人”作风是一贯的,毕业六十年后的今天(2020年),陈月珍同学把胡之琤称为大姐,把“同窗情”化为“姐妹情”,从胡之琤大姐病重开始,经常去为胡之琤做按摩,减少她的痛苦,一直坚持到最后,真是同窗情胜过了姐妹情!

22

7.沉痛悼念胡之琤同学情

具有65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党政干部,56级同窗校友会的凝聚力和同窗情谊的联络人胡之琤(见下图)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9日上午逝世,享年85岁。

26

噩耗传来,同窗好友们无限悲痛,以各种形式进行悼念。

(1)“同窗校友会”的讣告:

胡之琤老同学一生奉献给数学系党政工作和同窗与同学们的联络工作,一生工作认真,兢兢业业。沉痛悼念胡之琤,“同窗”哀告各位老同学,胡之琤已于10月9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胡之琤一路走好,家属节哀顺变。

同窗校友会2020年10月10日

(2)胡之琤同学简介

胡之琤同学在高中时代(浙江省镇海县中)是少先队辅导员、共产党员。(见下图前排右一)

23

胡之琤同学在大学时代(华东师范大学5607级四班)的“政治指导员”。(见下图前排右一)

24

胡之琤同学在退休后是校友聚会的凝聚力和联络员。(见下图)

25

(3)沉痛悼念胡之琤同学

同窗好友们纷纷在网上发悼念微信,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下面是胡启迪的悼词摘录

“……,之琤同志就这样悄悄、静静地离我们而去。闻讯后突感震惊、惋惜和悲痛,60余年往事历历相涌。之琤同志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心里总怀群众,哪个同志有困难,她倾力相助,淡泊名利;她长期服务于数学系党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衷心为公、一心为民、宽厚诚恳、正直务实、含笑待人、坦陈己见。给数学系留下了好老师、好同事、好大姐的平凡而优秀的形象。沉痛悼念之琤同志,她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留在我们心里。愿之琤同志一路走好,天堂无病痛,从此可与老张无忧安息,之琤同志千古!胡启迪、冯准敬挽”

结束语

五四班的同窗情谊,像涓涓的泉水永远滋润着每个同学心田,从内心里感谢留校同学做出的巨大付出。在夕阳西去的晚年,在网络化的今天,电话和微信将把我们永远连在一起!

(作者:薛国良 学号 5607402;编辑:金家锋 学号 5607424)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