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郑英元

(原载《数学教学》2008年第2期)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简称 IMO) 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 其目的是: 发现与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 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 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 这一竞赛由东欧国家发起, 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 在 1959 年 7 月 22 日至 30 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 参加的国家有: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等 7 国. 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 7 月举行 (中间只在 1980 年断过一次). 参赛国从 1967 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 最后扩大到全世界. 目前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已有 90 多支. 中国从 1985 年开始参加竞赛, 成绩显著, 曾 13 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中国历届获得奖牌情况如下表所示.

第 26 届 (1985 年, 芬兰)1 铜牌
第 27 届 (1986 年, 波兰)    3 金, 1 银, 1 铜.   
第 28 届 (1987 年, 古巴) 2 金, 2 银, 2 铜.
第 29 届 (1988 年, 澳大利亚) 2 金, 4 银.
   第 30 届 (1989 年, 原联邦德国)   4 金, 2 银.
第 31 届 (1990 年, 中国) 5 金, 1 银.
第 32 届 (1991 年, 瑞典) 4 金, 2 银.
第 33 届 (1992 年, 前苏联) 6 金.
第 34 届 (1993 年, 土耳其) 6 金.
第 35 届 (1994 年, 香港) 3 金, 3 银.
第 36 届 (1995 年, 加拿大) 4 金, 2 银.
第 37 届 (1996 年, 印度) 3 金, 2 银, 1 铜.
第 38 届 (1997 年, 阿根廷) 6 金.
第 39 届 (1998 年, 台北) 没有参加.
第 40 届 (1999 年, 罗马尼亚) 4 金, 2 银.
第 41 届 (2000 年, 韩国) 6 金.
第 42 届 (2001 年, 美国) 6 金.
第 43 届 (2002 年, 英国) 6 金.
第 44 届 (2003 年, 日本) 5 金, 1 银.
第 45 届 (2004 年, 希腊) 6 金.
第 46 届 (2005 年, 墨西哥) 5 金, 1 银.
第 47 届 (2006 年, 斯洛文尼亚)6 金.
第 48 届 (2007 年, 越南) 4 金, 2 银.

经过近 50 多年的发展,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 并为历届主办国所遵循.

由于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 其难度也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因此相关的数学教育专家认为, 只有 5%的智力超常的少年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 而能达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有几届主办国还发行了相应的邮品. 图 1 是 1976 年在奥地利举行第 18 届 IMO 时, 当地邮政刻制的纪念邮戳, 邮戳中央是奥地利的地图. 图 2 是 1990 年在中国举办第 31 届 IMO 时, 中国邮政发行的邮资明信片. 图 3 是 2000 年在韩国举办第 41 届 IMO 时, 韩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

080201    080202

080203


(点击邮票小图可以显示更清晰大图)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