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数学教学》2010年第11期)
关孝和(约1642-1708,图1)日本江户中期的数学家,悉心研究中国的天元术等数学著作,他是日本古典数学的奠基人。他研究了各类代数方程与方程组的解法, 独立发现行列式并应用于解题。 对勾股定理、椭圆面积公式、阿基米德螺线、连分数理论、圆周率等也有所研究,他还写过数种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
图 1(左):日本(1992); 图 2(右):爱尔兰(1984)
四元数是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 1805-1865,图2)在1843年发现的数学概念。四元数是由实数加上三个元素i、j、k组成, 而且它们有如下的关系:
i2=j2=k2=ijk=-1,
ij=k, ji=-k,
jk=i, kj=-i,
ki=j, ik=-j(图3)。
因此,每个四元数都是1、i、j和k的线性组合,所以四元数一般可表示为:a+bi+cj+dk。
到目前为止,据说四元数可以应用于电脑绘图(及相关的图像分析)、控制论、信号处理、姿态控制、物理和轨道力学等方面,即使如此, 对四元数的应用在学术界仍有争论。
图 3(左):爱尔兰(1943); 图 4(右):印度(1962)
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 1887-1920,图4为印度发行的纪念拉马努金诞生75周年的邮票)早期曾就读于马德拉斯大学, 1914年应邀去英国剑桥大学,随数学家哈代(Hardy)和李特伍德(Littlewood)从事数学研究。对解析数论,尤其整数分拆、素数分布、连分数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他在30岁时获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以及三一学院研究员。
华罗庚(1910-1985,图5)中国数学家,江苏金坛人,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并写出《堆垒数论》。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 中科院副院长等等职务。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和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和开创性的贡献。
图 5(左):中国(1988); 图 6(右):中国(1999)
陈景润(1933-1996,图6)中国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7年调入中科院数学所,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点击邮票小图可以显示更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