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数学教学》2010年第2期)
现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码除了图1中的5个以外, 还有6、7、8、9和0, 一共十个. 应用这十个数码再配上十进位制就能表达任何一个自然数. 而且还方便于进行各种运算.
对于阿拉伯数码追其根源是来自公元前7-8世纪的印度婆罗米文字, 最初只有9个, 开始时零用空格表示, 后来改用小点, 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出现现在意义上的“0”.
公元8世纪, 这种印度数码随着天文数表传入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约780-850, 图2)在这基础上写成《花拉子米的印度计算法》, 这是第一部用阿拉伯文介绍的印度数码. 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约1170-1240)早年跟随父亲到了北非, 在那里他向阿拉伯人学习数学. 回意大利后于1202年完成著作《算盘全集》, 在书中他首次向欧洲人介绍这种来自阿拉伯的数码, 就称它为阿拉伯数码. 不过现在数学史专家普遍认为称它为“印度-阿拉伯数码”更为妥当, 这在现行小学教材中已有介绍.
图 1(左):德国; 图 2(右):前苏联
中国数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图3)中就出现了数字,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图4是两千年前汉代的木牍上的中国数字. 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 中国邮戳上仍然用中国数字表示时间(图5、6). 在1949年发行的中国邮票(图7)上同时用中国数字(大写)和印度-阿拉伯数码表示面值.
现在印度-阿拉伯数码已经在我国普遍使用, 但在某些记数场合使用中国数字也有它方便的地方, 比方说中国人口数量: 十三亿, 如果用印度-阿拉伯数字表示是: 1300000000, 显然它没有中国数字来得简捷.
图 3:中国明信片
图 4(左):中国; 图 5(右):1953年中国邮戳
图 6(左):1953年中国邮戳; 图 7(右):中国
(点击邮票小图可以显示更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