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725计算机配置编译系统回忆

徐剑清

为725计算机配置编译系统

1972年春夏之交,我在合并后的数学系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当时数学系雄心勃勃组织一批教师白手起家研制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取名为725,因为是1972年5月开始研制。其时我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只是服从分配到了软件组。系里把我们安排到位于湖南路的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X2-计算机算法语言,教师是顾鼎铭,回来就用于教学,我们常常是半夜十二点钟骑自行车到湖南路上机,给我们上机的时间往往只有十分钟。艰难的上机条件促使我们早日完成自己研制的计算机。

记得数学系软件组的教师有王西靖、黄馥林、王吉庆、邵存蓓和徐剑清等,任务之一是为725计算机配置编译系统。因为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必须事先编好一个称为编译系统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存放在计算机内,当用户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系统便把源程序整个地翻译成用机器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计算机再执行该目标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处理的运算并取得结果。每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都有自己人为规定的专用符号、英文单词、语法规则和语句结构,不能随便移植。

天书般的八进制代码

配置软件的工作异常艰巨。手头上的资料是X2机的全套两本编译程序,天书一般的八进制代码。所谓八进制,实际是二进制代码的缩写。由于X2机的内存是8192个单元,而725计算机的内存是16384个单元,所以编译系统不能原样照搬,必须读懂后至少要修改一些内存地址才能在自制的计算机上正常工作。具体负责移植工作的教师是邵存蓓(编排)、黄馥林(翻译)、徐剑清(语法检查)。

下图是我们为725计算机配置的编译系统的局部代码图片,用电灼式打印机打印。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研制过程实为当初的现实。

1

下图是编写程序、调试软件时用于输入纸带修改代码的手工穿孔板。

2

计算机通才何积丰

在数学系造机组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何积丰老师。当时他是硬件运算控制组的研制成员,按理说我并不熟悉,但何积丰同时自学软件部分X2-机的编译系统,并且跟我们这些负责软件配置的老师一起调试。由于他既熟悉硬件又熟悉软件,所以他提出的意见比较中肯。自那以后我就认为何积丰老师能在非自己负责的科研工作中提出合理的建议,可见水平超人,他是一个计算机知识结构中“软硬兼施”的人才。运算控制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编译系统是当时软件的核心,何积丰成了通晓计算机的人才,这也为他今后在计算机领域取得骄人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于复旦大学数训班的何积丰不但精通业务,而且人品极好、有口皆碑。

教师间深厚的友谊

在合并时期的数学系,我深深感受到原华东师大数学系老师浓厚的学术气氛,期间我学到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这对日后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那还是年轻时期,学到的又是计算机机器语言级的基础知识,实在是受益匪浅。那时教师之间的友谊也很纯洁,虽然具体负责配置软件的是三位教师,实际一些工作是在教研组讨论的,记得组长王西靖、教师王吉庆等都对软件研制工作无保留的提出过不少有益的意见。

下图为2013年两校数学系教师在华东师大见面时,和原计算数学教研室教师的合影留念,怀念那曾经在一起工作的岁月。

1

左起:徐剑清,黄馥林,邵存蓓,王守根,王国荣,徐国定,王西靖,刘宗海,王吉庆

(点击此图可显示更清晰原图)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