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招研究生的前前后后(续)

王学锋

我们数学系的发展与全国政治形势紧密相关。1958年以前基本上按苏联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办学模式, 综合大学数学系的基础课加初等数学复习与研究及教材教法等课程。当时曹锡华先生陈昌平先生等都教初等数学复习与研究, 陈先生就教过我们年级的平面几何的复习与研究。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学生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参加劳动锻炼。我们55级同学上半年参加治(臭水)浜劳动,下半年到工厂办厂校。我们在年级主任郑啟明老师带领下编工厂数学教材, 大纲刊登在“数学教学“上。后来强调理论学习。1959年上半年,我们大学的最后半年,学了很多过去不安排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包括偏微初步), 实变函数,数论与数概,几何基础等。当然,都是开快车。

1959年下半年,我们研究生学习也如前文所述,经过动荡曲折后分成两个方向,分属函数论教研究室和微分方程教研室。我所属的微分方程教研室是新建的教研室, 包括偏微,常微和力学。偏微还分三个方向:钱端壮先生带我们三个研究生搞非线性椭圆型方程,陈昌平先生与徐元钟等搞一般偏微分算子, 周彭年先生林克伦先生与黄丽萍等搞非线性抛物型方程,复旦大学的郭柏灵老师也参加他们的讨论班,我也参加陈先生和周先生的两个讨论班。 曹锡华先生在教师中讲线性拓扑学,我们也去听。1962年,陈昌平先生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一篇论文,在国内有较大的反响。当时, 在国内只有兰州大学的陈庆益先生在搞这一方向的研究。厦门大学辜联昆先生曾来我系讲学,讲非线性抛物型方程。后来,林克伦先生在华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一篇论文。 徐元钟也有一篇论文发表在师大学报上。我文革后期与上海锅炉研究所同志合作的科研项目(1978年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的完成, 1982年及1988年先后在“数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都是由于三年研究生学习打下的基础。

196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正逢59级改为五年制,教研室要我开偏微专门化课程。59级按专门化方向分班,方程班学习偏微分方程。周彭年老师讲抛物型方程, 我讲椭圆型方程先验估计。有几个业务上学得好的学生,但都未留校。

现在钱端壮先生,曹锡华先生,陈昌平先生,周彭年先生,林克伦先生都先后离开了我们。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怀念。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