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辅 导 员 老 师

汤德祥

1

我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五年,那是1960年9月—1965年7月,多方面接受到了熏陶,有专业老师的启蒙,有前辈老师的教诲,有良师益友的指导。他们给了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影响了我的人生。还有一位不能忘怀的是陪伴了我们五年,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政治辅导员陈月珍老师,她不仅指导学生政治思想的成长,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足足五年。

2

事情还是从今年初元月七日说起,我应邀去北京参加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演播厅举办的纪念慈善家邵逸夫先生逝世十周年的大会,我的一位老学生闻讯清晨特来看望我,据说当天十点半她还有一个重要会议。我在宾馆316房间门口迎候,跟她说“你是领导,工作忙,来看我不敢当啊 ”,她却说“应该的,汤老师,尊师重教呀”。简短朴素的语言让人感动。她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学生,我们回想起当年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恢复高校,我是他们的专业老师又是班主任,同吃(食堂)、同住(一间仓库改装,雨天要漏雨的简陋宿舍)、同生活、日间上课,晚间备课,还要去教室辅导课程,到宿舍去照料学生的生活。当时的教室和宿舍还都是租来的。她告诉我,正是当年艰苦的学习环境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培养了她在工作中的毅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一席谈话使我回忆起六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当年恰逢国家困难时期,1960年的12月,刚入学不久,上海高校组织大学生去崇明围海造田一个月,当时天寒地冻,白天挑泥筑霸,晚间住的是帐蓬,漱口用的是海水,比后来的知青到农村还艰苦些。当时带领我们一起干的就是年轻的政治辅导员陈月珍老师,她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刚毕业的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我们的学姐,同学们都很尊重她,称她陈老师,她与我们也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对我们人生中,遇难而进,学好专业的同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正是一次烙印式的教育。在我们以后培养学生时也注意到以身作则,这也算是师范大学的教育特色。我后来在师范学院工作,自然而然地也这样去做了,这也就是一种“传承”,感谢母校、感谢辅导员陈老师!

说起陈老师令人难忘的是她不仅重视我们专业学习,还关心我们的成长和生活,强调一专多能,又红又专。开始我在团支部工作,因为喜欢排球运动,参加了校排球队的集训和比赛,为支持我的爱好,她将我调整到班级工作。没想到她的安排给我人生带来一大亮点,我的后半生是在宁波师范学院和宁波教育学院工作,在研究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同时,擅长排球的特长让我在工作中又多了一种发挥的机会。八十年代初我带领宁波师院排球队参加全省高校排球联赛,八十年代后期连续三年,带领宁波师范学院排球队荣获宁波市排球一级联赛的三连冠,我是总教练(自己知道是业余的)。到宁波教育学院工作后,我还代表教育学院参加全市高校教工排球联赛。更难忘的是我的排球特长,让我与学生经常打成一片,学生毕业后在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活动偶遇时,他们常常会问起:汤老师,你排球还在玩吗?我所在的数学系经常在全校比赛夺冠,高抛球、旋转球、重扣和轻吊成了一种数学思维的象征,太有意思了。我在想,师范生如能一专多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非常感谢陈老师当年的支持。

3

我已退休很多年,业余生活中有一件事就是参加宁波市评弹联谊会的活动,每周一次雷打不动,丰富了退休生活,让人愉悦延年。谈起评弹经历,不得不又涉及陈老师,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课余生活中我学会了评弹,陈老师也是关心和提倡的。她鼓励我说:师范生就要多一点爱好,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想到退休后又重新拾起这一爱好,增加了生活的活力,每当此时,终不忘当年我们的辅导员陈老师。

4

陈老师现年应该是88岁了,她退休后一直仍在华东师范大学内居住,在校友返校活动时也曾多次遇到她,仍象当年一样热情善言,近知她如今身体健康,甚觉欣慰,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