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迈之人常喜欢忆人生。我的一生始终围绕着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研究与传承。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就读五年(1960年至1965年),接受了前辈数学家的教诲,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有数学思维的熏陶,深刻地影响了我日后的工作和人生[1]。有一位师长我在校时没听过他的课,但曾闻其名,在后半生的工作中,他却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指导,并合作了不少研究项目,完全称得上是极好的导师和贴心的朋友,说良师益友一点不为过,他就是我经常怀念的张奠宙先生。
说起张先生(我一直这样称呼他),那是1978年以后的事情。我从华东师大毕业后分配在东北辽宁工作,动乱的年代我并没有间断数学的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不少学生,更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教学经验,于是在改革开放启动时,宁波师专在国家恢复五十五所高校之列,缺乏教师,籍此良机我幸运地调回祖籍宁波工作,先后在宁波大学(原来的宁波师范学院)的数学系和宁波教育学院的数学系任教、任职,尤其是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大部分在教育战线成长 ,担当了骨干教师,为宁波的教育事业在做贡献。也有部分学生去从政、从商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让我深感自己的这份工作还是相当有意义的,就象园丁在为祖国的花朵浇水、施肥,当看到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果实累累,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坚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热爱工作、坚定信心”是我后半生的两条基本原则。记得有一位老学生在新年寄来的贺年片上写的一句话“春华秋实”,这激励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到退休以后。
当年,在我负责宁波师范学院数学系和宁波教育学院数学系的工作时,想到了要把数学教学工作提升格局,提高档次,何不借助一些外援。我的母校是华东师范大学可做依托,派老师去进修,引进名教授来兼职。母校数学系有闻名全国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研究的专家,他们在国际上的这些领域都有一席之地,张奠宙先生就是我们首选之人。他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教授,大师级的人物,一直活跃在国际数学教育界,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主要领导职务,并著书立说,在国内是大名鼎鼎的数学教育领军人物,见多识广,无论文笔和口才都是一等的。更令人高兴的是他是宁波奉化籍人,中学就是在家乡读的书,有满满的乡情,为人和善,没有名教授的架子。当我还在宁波师院时,我们请他当兼职教授,为老师们做报告,给学生们做讲座,还带来一些其他教授,使得宁波师院数学系取得很大进步。
当我在宁波教育学院数学系工作时,不仅请张先生来兼职,更进一步在他指导下做了几个合作项目。例如开办了全省第一批研究生课程班(省教育厅很重视),学员不收费,由市教育局拨专款,各区、市、县推荐2-3名中学教师经专家三人组成的面试组考察,由张先生领衔,华东师大存档,教育部备案。当时我主持具体工作,从中受益不浅,为宁波各区、市、县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的领导干部。后来又合作办了一期宁波数学教育高级研修班(这是张先生从教育部获批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他把第一轮的试办就放在宁波教育学院进行,可见何等看重宁波的数学教育发展。我们不负张先生的期望,这批学员在镇海中学、效实中学、宁波中学等名校和名区、市、县教育领导岗位上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出书、出论文,并带动了又一批教师,起到了研究和传承的作用。我们办班用的是导师制,主要的精神是“研究和传承”。我曾把这期办班总结撰写成论文“高层次数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实验”在2000年东京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上报告及发表,受到世界各地数学教育专家的关注。
张先生是一位有心人,我翻译出版的《离散数学原理》一书就是他主动提供的信息。因为我在他主编的《数学教学》杂志中发表过几篇前苏联数学文章的译文,他在春节期间给我寄来短信,鼓励我完成这本书的翻译,还写了很多鼓励的话。出版前还专门为此书撰写了序言,指出这是数学大国前苏联的第一本译著,是计算机领域的一本好书。
说起张先生给我的激励,不能不提到1993年7月我第一次出国参加在东京举办的PME17会议(第17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年会),事前我获得东京要主办该会的信息,就提交了论文“数学竞赛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和师范院校开设竞赛数学课程的思路”,并介绍本人主编的《竞赛数学精编》和《竞赛数学实用讲义》 两本书,竟然得到了PME17组委会的重视,组委会主席是主办国日本筑波大学数学教育的专家能田伸彦教授,他亲自发来特邀函,并承诺所有费用由大会承担,作为中国的三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
为此我请教张先生(他曾出席过在巴黎举办的PME会议),他鼓励我:“这是走出国门代表国家向世界展示我国数学教育的机会,广交朋友,扩大国际合作,至于英语,日本人也一般。” 增加了我的信心,大胆出席了会议,开了眼界也结交了不少朋友。回国后,8月份张先生在北京国防大学内主办了一次全国数学教育的研讨会,特邀我参加并安排了半天的报告和讲演交流。隔年1994年在华东师大张先生又组织了中日美数学教育的国际会议邀请我参与,又一次遇到了各国的同行和朋友们,不仅交流了工作也畅叙了友谊。1998年在韩国举办东亚国际数学教育会议,张先生是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并让我带领四名宁波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一起出席,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学习了别国的经验,增长了见识,深化了国际交往,让世界了解我们,也让我们了解世界。当年张先生时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他始终不忘“研究和传承”。2000年在日本东京举办ICME9(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又让我带了四名宁波的数学教师出席,并在会议中让我报告了“高层次数学教师培训模式的试验”的论文[2]。有意思的是在报告现场与其他代表短暂的交流中,我回答了他们提出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办班的背景,学员的来源和经费的出处等等,展示了我们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也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和朋友们的重视。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功劳应归结到张先生的努力。回想起来,他的眼光之远、组织力之强、执行力的果断令人敬佩。
张先生是一位可敬的专家,他费尽心思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编写了《杨振宁文集》(上、下册),当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后第一时间请我的一位学生(当时在华东师大进修) 带回宁波赠送给我。他不仅写了赠言,还请杨振宁先生签了名,十分珍贵。我一直放在书架的醒目之处经常会翻阅,不忘导师之恩、朋友之情,谢谢张奠宙先生。
缅怀张先生,他提倡的“研究与传承”的精神永远与我共勉,完成我的人生。
[1]“追思前辈,解码人生”发表于《丽娃学子》2023年(总第42期)
[2]“高层次数学教师培训模式的试验”发表于《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