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2至1995年在华东师大跟随张奠宙先生攻读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数学系任教至1999年。在此期间获得张先生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深感荣幸和感激。当时在张先生指点或启迪下从事的研究课题均涉及中外数理科学交流史和中外数学教育比较,为我日后出国学习和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后,在我留学美国攻读数学教育博士及在美国各地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20年里,一直与张先生保持着电邮和电话联系,经常交流中美两国数学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先生思维敏捷深刻,总能准确把握国内国际数学教育最前沿的动向,往往使我的研究工作也深受启发。在以数学教师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为主题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时,我意识到这一重要概念与此前张先生提出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不谋而合,由此更加敬佩先生的洞察力,我们的研究兴趣也再次重合。期间我与张先生和李士锜老师合作发表了英文研究论文和书章,我和张先生还另有数篇合作文章刊登在《数学教学》杂志的“数学教育对话录”栏目里。
两年前我和张先生在微信上建立联系后,信息和思想交流更加方便和频繁。今年年初我在撰写中国课例研究历史发展和文化渊源的书章时,通过微信向张先生请教过他个人关于课例研究的了解和看法。他侃侃而谈,信息和观点信手拈来,对我的写作有不少帮助。
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张先生在微信上互致新年问候。我援引国内最新新闻报道指出,“船长年龄问题”近年来在中国各地小学里被广泛采用,引发热议,而张先生恰恰是在1990年代将此题由西方引入中国学校的第一人。 他当时的调研成果以及近年来“船长年龄”的旧题新用成为中国当代数学教育发展历程的有趣对照和见证。
很可惜的是,此后张先生身体欠佳,数次住院接受治疗,我们的网络谈话未能得以继续。我曾期盼着能在2019年暑期回国访问期间到上海登门探望张先生,但未曾料想他老人家在今年岁末猝然仙逝!我从此永远失去了学术上时间跨度最久、受益最深远的一位良师!
张先生学贯中西,研究足迹跨越理论数学、数学史和数学教育三大领域,为总结和弘扬中国数学教育特色、让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数学教育发展有着深邃见解和高瞻远瞩,对数学教育研究始终抱着一腔热忱,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用犀利而丰富的文笔进行学术创作。张先生的这些高贵品质令曾我受益匪浅,也都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我已无法再通过微信或电话给张先生拜年。借此段文字缅怀恩师的教诲,祈愿恩师一路走好,大家风范永存,品德和学识广为后人传颂。
2018年末写于美国洛杉矶
注:作者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