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元先生告诉我,在华师大数学系网站上有一《往事与随想》专栏,最近登载了一些纪念曹锡华教授诞辰90周年的文章,问我是不是也可写一些? 此事怀在心里已多日了,写是应该的,但千思万绪不知从何落笔为好。今搁下它事,伏案追思,曹先生的音容笑貌,一幅幅浮现在眼前,激起心澜。 从1957年来,与曹先生相识、相处、相叙的48年里,也正是自己从学生到教师,从青年、经壮年、到老年所经历的人生旅途。体悟人生,感慨万千, 甘苦并涌,但从曹先生身上赐予我的总是甘甜。曹先生是华师大数学系的一个符号,谈华师大数学系前五十年历史,离不开曹先生的名字; 外人从曹先生的学识与为人中,也增添了对华师大数学系和谐氛围的了解。
关于曹先生的学识与学术贡献,已有许多文章谈到了。我这里想说一说,我所感悟到的曹先生留给我们的博爱精神。
曹先生不仅对其恩师陈省身、苏老等尊爱有加、发自肺腑;对创办我系的老先生李锐夫、程其襄、雷垣、魏宗舒、钱端庄等教授相敬如宾、和睦共事, 而且对广大中青年教师,亲近友爱、关怀备至、毫无架子。他视青年为朋友,毫无功利,出于人性之爱。他既是青年之师,又喜与青年同欢乐, 赛乒乓、打桥牌、自行车旅行(照片1、2)总有曹先生与青年一起的身影,留给青年的是终身温暖。记得1967年的9月,我饱尝了“文革牛棚”的酸苦后, 获得了人生短暂的“逍遥期”,借势完成了简单的婚约。婚后没几天,曹先生与系里几个青年教师,从沪西华师大赶到沪东唐山路我临时蜗居的老宅, 前来贺喜。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一个自己也被大字报“批判”的老教授、老系主任,长途奔波,为一个数学系刚受磨难的小青年祝福,我内心的激动, 难以言表,但赐予我的温暖是终身发热的。
照片1、2:1985年4月曹先生参加系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师自行车旅游。左图左起:许鑫铜,胡启迪,糜其明,毛乾兰,顾鹤荣,
郑毓蕃,周延昆,杨正翔,曹锡华,毛羽辉,林武忠;右图左起:胡启迪,糜其明,毛羽辉,许鑫铜,杨正翔,顾鹤荣,周延昆,曹锡华,毛乾兰,郑毓蕃
(路线:师大→南翔→嘉定→罗店→王守根家→师大)
曹先生对青年寄予厚望,不仅表现在对系学术队伍的组织上,尤其是师大代数梯队的突起,功勋卓著,勋垂史册;同时对系管理工作培植年轻力量也充满深情。 1984年我被推上了数学系系主任岗位,接任已担任系主任26年的曹先生工作(照片3)。说实在的,我的学术功底,工作资历,与曹先生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尽管我自知之明,多次躲避,百般推托,认为能把控制理论教研室建设好、站住脚、推向前已不错了,但最后在系里许多同志的鼓励下,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作为过渡人物,服从需要,我只得挑担。特别是曹先生当时兴奋地找到我,满心喜悦,鼓励我上阵,使我深感共产党员的责任,决心为数学系的建设呕心沥血。 尤其曹先生转为名誉系主任,也壮了我的胆,由此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管理人员新老交替的历史,也促使我人生旅途的一次转折,践行管理就是服务的真谛。 接任后,我即刻组织系主任班子,第一轮我与陈志杰、唐瑞芬、徐振寰以及毛羽辉等同志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协力,恪尽职守,为数学系的振兴共同战斗, 而曹先生就是我们坚强的依靠。(照片4、5)
照片3:笔者与曹先生(1984年)
照片4:从左起依次:陈志杰、徐振寰、曹先生、胡启迪、唐瑞芬、毛羽辉(1986年)
照片5:1986年笔者与曹先生、陈汶远(时任总支书记)
曹先生对我工作的帮助关爱,见著于细微之中。自1984年后的每年春节,他都带着我一起骑自行车去复旦向老一辈 (苏老、谷超豪与胡和生伉俪、金福临、许永华等)家拜年,这一方面是继承中国的尊老敬贤传统,另一方面也是给我身教传新。 拜年时在苏老家里会碰到许多复旦的教师,很自然会交谈和交流两校数学系的学术和工作情况,融洽相互的关系,对我也是增长见识, 有利于系主任工作。此做法一直延续到我在高教局任职时。沈纯理同志来系任教后,我们又三人同行,前往复旦,还包括数次一起到华东医院探望苏老。
曹先生是个学者、专家,但他又是个共产党员、离休干部。他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表现在解放初,饱满爱国热情,及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 回国后又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倾注全力,成果卓著;同时他在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教事业发展道路上,也是充满热情、勇于牺牲、不计得失、甘作党的小卒子, 做出奉献,为繁荣科教事业积累经验。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在科教事业发展中,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间非理性的干扰,曾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照理,基础研究是曹先生的专长,一以贯之,曹先生的学术成就必会开拓到新的高地。但作为党员,在时代的洪流下, 他又积极融化到探索的事业中,为应用学科的发展冲锋陷阵,影响了我系一批青年学子。我清晰地记得1958年的某一天,在办公楼小礼堂的一次誓师会上, 曹先生给我们讲解《线性规划》,当时我们还是大二学生,由此掀起了我们年级学习和应用《线性规划》的热潮,纷纷下工厂、到港口,联系实际。我们小组八个人, 当时在上海铁路局搞科研,最后的科研成果,由我执笔发表在《数学教学》上,是实践能力的一次极好锻炼。 以后数学系的历史轨迹所呈现的上世纪60年代初的“运筹学研究室”与80年代组建至今的“运筹学教研室”,都渊源于曹先生引领的《线性规划》。文革一场浩劫, 把一切教学与科研活动都镇压了。1969年的“一号通令”,突然宣布我们原在嘉定马陆参加“三秋”劳动的师生,要疏散在当地搞大批判,不能回市区了。 到了1970年暑天,又传来“721道路”的指示,系里又从马陆紧急抽了一批教师回上海,要我们下工厂编教材,为工农兵学员进大学作准备。 当时我记得我与曹先生、唐瑞芬、黄馥林、杨庆中、宋国栋等六人为一组,在胶州路的上海直流电机厂劳动,并为编教材作准备。大热天,来回跑, 曹先生非常卖力,没有架子,与工人打成一片,参加劳动。我也是在那里第一次接触了开模具用的“数控线切割机”,并引发思路,吸收进教材, 成为首届工农兵学员开门办学的一个点。曹先生又与控制论组教师一起,下过“上钢十厂”计算机控制冷轧带钢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点, 对数学系控制理论教研室产生的背景是了解的,因此他对控制论组的发展很关心(照片6),碰到我,经常问询:“控制论组最近情况怎样?”。 联系到曹先生深入自来水厂,解决管道布设课题,以及到九十年代亲自推动华师大网络信息安全研究所建立, 运用数论和密码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软件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可见曹先生,具有真正数学家的胸怀和眼界,忠诚党的事业,对应用科学和实际课题, 对新科学、新领域,总是作为党的事业去尝试、贯彻、实践,充满热情,深怀博爱。
照片6:1992年5月曹先生与出席“CSIAM系统与控制数学分会”的代表们合影
曹先生晚年被病魔折腾,生活质量显然降低,但见到他时,总是乐呵呵的,一种亲和力,与他相处,不会拘谨,不需设防,可以放心,感受的是长者的关怀, 表现出对生活的挚爱。1992年后我虽然离开了数学系,但与曹先生仍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每年春节总会见面。每次见到,他总会问长问短,市里教育情况怎样? 高考改革如何?有一次我去青浦,碰到青浦管教育的老领导,谈起华师大时,就问曹锡华教授现在如何?称赞他与陈希崙先生对他们图书馆的支持,盼望他们访问青浦。 于是2004年的某一天,我约曹先生和陈先生一起赴青浦考察。当我那天去师大二村接他们时,曹先生突然病发,只得临时改为送华东医院。隔了一年, 我与刘昌堃谈起此事,昌堃说:择日他来驾车完成,了却心愿。那次,我联系了朱家角高级中学校长徐绥琪,他也是数学系七七级校友、全国劳模, 我请他作东,把老领导聚在一起叙旧。曹先生见到老朋友、老学生,看到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开心(照片7、8)。我们是五月鲜花盛开时畅游的, 可惜到年冬时,曹先生离我们而去。我与刘昌堃在华东医院与曹先生最后一见,历历在目,悲痛之情,难于言表。但曹先生洒向人间的博爱精神, 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间,洗炼着我们的灵魂。
照片7:2005年5月曹先生访问青浦朱家角高级中学与校长徐绥琪合影,胡启迪、刘昌堃陪同
照片8:2005年5月曹先生在青浦
我想:人间多一些曹先生的这种博爱精神,社会会变得更温馨;单位里多一些这种精神,集体会更团结;在数学系科研成果较快增长的今天,多一些这种精神, 将会使教学更精彩,队伍更凝聚。
曹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笔者于1990年为贺曹先生七秩寿辰,所献的贺联与贺诗:
贺联
攻代数群,集博士群,硕果成群,贤才辈出, 为争师大名牌,功勋盖春秋; 送耳顺年,迎古稀年,建业十年,呕心沥血, 共贺先生长寿,革命葆青春
贺诗
而立之年盼国兴 弃洋锡华志凌云 呕心开拓代数群 沥血浇灌博士林 今日古稀又一春 桃芬李芳颂寿星 愿翁健步常年青 办系创业再建勋
(点击有蓝框的照片可以显示更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