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我系两位大家长李、程两位先生创导而形成的和谐、互尊、友爱的系风下,我系平缓地度过了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我们没有如同其他单位需要化很长时间去处理“文革”遗留的问题,调和派性造成的分裂等。我系在李、程两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在系党政领导下,全系教师马上行动起来,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抓住了先机,非常有魄力地干了几件“敢为天下先”之事。
首先,借助陈景润、杨乐、张广厚勇攀数学高峰的东风,我系马上扬帆,组织全系教师听程其襄先生简要地介绍了杨、张的工作,在我系吹响了赶超世界科技高峰的号角。
为了更快地夺回失去的十年,我系大胆地作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甚至把一位初中也没有毕业的郑伟安直接吸收为魏宗舒先生的研究生(详见震东兄文),而后郑伟安取得了极好的成就为我系争了光。同时也积极向社会上招收优秀人才进系,充实教师队伍。
更在“文革”后首届(1977级)大学生进校后,马上选拔了六位拔尖学生,进行破格培养,这同样是“敢为人先”之举。此事受到市里的重视,及时登在《解放日报》上,以兹鼓励和推广,听说在报上还登了六位学生的大头照。
当时李锐夫先生选到了嵇善瑜,同样也是不拘一格,敢为人先,直接要他参加首届研究生的讨论班,给他压担子,激发他的潜能。他也不负先生所望,不仅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业,更在科研上取得很好结果。本科四年中他完成了四篇论文,陆续发表在《华东师大学报》上。应是“文革”后我系本科生首位发表科研论文者,同时也激励了我系学生进行科研的信心和决心!
此后,嵇善瑜更在国际上为我系争了光。他在美休斯敦大学工作时与陈省身先生合作,解决了单复变函数理论中最重要的定理——黎曼映照定理,在多维中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光滑边界”。由于此定理在多复变函数中的重要性,此结果被发表在国际最顶级的杂志上。结合他其他重要工作为我系在国际上争了光。其他五位不知情况如何?
陈省身先生与嵇善瑜(左)合影
在这赶超世界科技水平中,在李、程两位先生的互动中,更能见到两位间的互尊互信。记得在李先生的鼓励、指导下,他一面要求我补好基础,更要求我不能死读书,而一定要接触最新科研成果,故在深读梯其玛希《函数论》和读杨张论文中,分别改进了函数论中的一个定理,以及对整函数Borel方向的查找和个数的判定有了一些结果,虽然非常初浅,但李先生仍很是高兴,并且一定要我去请来程先生一起审查,。在审查过程中我更亲见两位恩师间的和谐、互尊互信的亲密互动。我感恩有此两位德高望重的恩师对我的提携和指导。在他们两位身上,也教育了我,使我知道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真正学者,身上必须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人品,丰厚的学养成就,高效的教学理念,对两位先生的学养成就,在以往的材料中都有总结。对两位先生的另外两方面以前也有零星的报道,但仍无全面的工作,因为这是我系的宝贵财富,真是值得总结。关于李先生我一直在思考中,加上志杰兄多次鼓励和督促,这工作我一定要做,也必须做。
在首届研究生张庆德、黄珏入学后,我系领导和李先生也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鼓励他们边学边研究,李先生鼓励他们先从小问题做起,同时瞄准大目标,必须更关心国际最新成果和问题,也即国际动态。而张、黄两人也同样不负先生所望,关注到国际值分布学术界已提出六年而未解决的一个猜想——Shah猜想。此猜想指出值分布理论中两个基本概念间的关系。张、黄两人就是运用了他们新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猜想。要强调的是,这结果是他们入读两年就取得的,这也是李先生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学理念的结果。此一结果在系党政领导鼓励支持下,特别在茆诗松、张奠宙先生积极努力下,把此结果寄于国际上四位著名值分布论专家审阅,受到他们及时回复、肯定和赞扬。由于他们是“文革”后首届研究生中,只花了二年就得到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俩不仅为我系、我校,也为上海市争了光。故市里特把此事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以兹鼓励和表掦我系敢为人先,不拘一格培养人材。这当然也鼓午了我系科研的士气,同时也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升了我系在教育界的影响力。
其后正遇首届全国值分布学术会议召开,原本推荐张、黄两人同时参加,如此更能发挥我系在值分布论学术界的影响力。可惜,因故无法成行。
由于我在这一阶段中,帮助李先生做了些具体工作,被系里推荐我参加了上海市“文革”后首次高校教师疗养团,去厦门鼓浪屿修养十天。因是首批,故上海电视台拍摄了短片在台里播出。
李锐夫先生与黄珏(左)张庆德(右)合影
与此同时,在我系和李先生敢为人先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指导思想下,分别在1977级、1979级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了庞学诚和汝敏,一面加深他们的知识面同时也与嵇善瑜一样,给他们压担子,直接要他们参加研究生讨论班,让他及早知道国际科研最新动态,研究一些小问题,使他们很快地进入科研领域。他们同样不负系和李先生对他们的期望,不仅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也在科研上取了非常优异的成就:庞学诚成为正规族研究的顶尖学者,汝敏以他的科研成就在2019年被美数学会选为会士。
我感恩数学系党政领导,感恩李、程两先生、各位先辈、前辈和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栽培、鼓励和帮助。其中我要特别感谢茆诗松先生、董纯飞先生和华煜铣兄、陈志杰兄。
当然也得感谢幕后默默付出的系工作人员,特别要提起的是马继锋老师,她一直自谦为小人物。小马,你还记得我入群时要谢谢你对我们的帮助吗?现在就在下面揭晓。
不知你还能记得吗?在张庆德、黄珏两人后,李先生要我向系里问讯下届研究生招生名额时,你鼓励我们尽量多招,当时你说若上面给的名额这次用不了,则下次会减少名额(大意)。在你和董纯飞先生的鼓励、支持下,下一届名额翻了一倍,招了四人,以后愈招愈多。在同一时间点上,我们的研究生加上代培、进修、在职、破格的交叉一起,最多时一共有十四、五位。十分关键,也很重要的是,这段时期正是人才大量积累后涌现之时,你与董先生为我系吸收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我当然得感谢你和董先生了。
正因为我系在李、程两位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在系党政领导积极支持和指导下,“文革”结束后我系在敢为人先,不拘一格选人才方面,发挥全系教师的积极性,在八十年代取得了很多敢为人先之成绩。培养了很多在国际、国内为我系增光之人才,他们很多也成为国内外一流学者。仅以我们科研组为例,就有如下优秀人才。
嵇善瑜:休斯敦大学教授,复分析学者。
张庆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该大学学报主编。
黄珏:同济大学教授,值分布学者。
叶亚盛: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值分布学者。
金路: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
朱经浩:同济大学教授,值分布学者。
李庆忠:首都师大教授,研究生院院长。
王跃飞:中科院教授,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汝敏;休斯敦大学教授,美数学会会士。
李宝勤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
叶专:北卡大学Wittington分校教授,数学系主任。
廖良文;南京大学教授,值分布学者。
伍胜健:北京大学教授,复分析学者。
钟昌勇:乔士亚州大首席高级讲师,教学。
程九逸;Pivotal Systems公司 首席工程师。
周泽民:中国人大教授,复分析学者。
钟华梁 ;威斯康星医学院付教授,资深物理师。
黄存智:Zscaler公司,资深工程师。
(钟华梁,黄存智研究生后期是由震东兄指导的)
罗列以上,只为从我们科研组,可局部地反映了我们系在改革开放后十年,以敢为人先、不拘一格培养人材所取得的部分成就。同时也感恩在李、程两位创立的如此好的系风下,在系党政领导支持、指导下,在全系老师帮助、鼓励下才能取得的。
以上列出的各位,很多巳成国内外一流学者,我们准备把他们的成就汇总起来,因为这是我们数学系的成就。同时也是呼应我们系文脉的上溯溯源,而需要检讨文脉下溯传承的一部份。
一、写下“回顾·感恩”是受赵小平老师和陈志杰兄负责编写《传承》的启发,他们毫无功利性,只为保留我们数学系的历史,从我接触极少上已深知,他们不知要花去多少心血和功夫。在我与一些数学系朋友一谈起此事,不仅感动和感谢,感到他们真的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我与志杰兄有缘,他是我认识数学系的第一人,在复旦二年级时,我们与华东师大数学二年级小班之间在师大举行了一次联谊活动。当时志杰兄是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主持人,兄的组织能力和掌控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半个多世纪过去,仍留在我脑中。在这次编写传承中,与他提起,他当然记得这次联欢,可是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八腊子”,躲在大家身后,当然不会给他留下印象,但当时的情景,大家都记忆犹新。在编写组史中志杰兄毫无门户之见,支持和鼓励我记下当时的经过,完成了组史的编写。在上次对我系文脉溯源中,他与赵小平老师也积极地热情地鼓励了我们,并由赵老师亲自修改完成了“华东师大数科院值得自豪的文脉溯源之一”。正在于以上原因,使我思考如何为“传承”做一些小小的工作,从而有了“回顾·感恩”一文。作为呼应溯源而准备从我们的角度作为下溯文脉“传承”的部分。
二、我从自身亲历感到我们数科院有好多好多优秀的院风,值得总结和继承。可是我只能从个人亲历角度来看,必然极不全面,也可能有偏颇之处,也请各位指正。
三、我总感到我们数科院历来太谦虚了,只要是实事,不夸大,实话实说有何不可。据我所知我院还出了个席南华院士,倪明康俄罗斯外籍院士⋯⋯⋯等等,为何不总结他们的成果呢?
可能我的很多想法已不合时宜了,但是,我们数科院的很多很好的东西,我想还是使我们自豪,很大部分还是有益的。